一、主题的产生
在一次小学放学后,我儿子兴致勃勃地拿着一个小纸盒来到教室,只看见纸盒中有几片树叶。我说:“拿树叶回来干什么?”儿子说:“这里面有小秘密呢!”他的话立刻引起小朋友的注意,大伙儿纷纷跑来找秘密。辉辉说:“这是什么呀?好像是小虫子”。成成说:“这是毛毛虫。”贝贝说:“不对不对,这是蚂蚁。”冰冰说:“别碰它,它会咬人的。”……孩子们对这些相貌丑陋的小家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我立刻引导幼儿开展了“猜猜它们是谁”的活动,在活动中,我敏锐地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、需求,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,当机立断进行组织,前前后后精心设计了有关蚕的几个系列活动,一个新的研究主题便自然生成。
在与蚕近二个月的探究活动中,孩子们亲历了探究过程,获得了有关蚕的相关经验,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心、同情心、责任心。同时他们的科学观察、动手实验、语言表达、合作学习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。
二、活动总目标
1、通过饲养、观察和实验,了解小蚕生长的主要阶段及其外形特征,体验生命的多样性。
2、通过猜想,能用语言、绘画等方式记录表达自己观察的过程。
3、对喂养活动感兴趣,体验小蚕结茧的艰辛,萌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。
4、喜欢提问,在活动中学习思考问题,解决问题,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5、在饲养活动中养成爱劳动,做事有坚持性和责任心。
6、在活动中获得科学观察、科学思维、动手实验、语言表达、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。
三、活动安排表
序号
|
活动名称
|
活动目标
|
活动一
|
猜猜它们是谁
|
1、 通过观察,了解蚁蚕的外形特征,并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。
2、 通过猜想,了解小蚕的生活习性。
|
活动二
|
喂养小蚕
|
1、 通过操作,在尝试中知道小蚕喜欢吃什么?
2、 采用观察、比较的方法,感知动物生长的条件,学会喂养的方法。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、
|
活动三
|
找桑叶
|
1、 通过活动,能说出桑叶的特征。
2、 教育幼儿注意卫生和安全。
|
活动四
|
给小蚕搬家
|
1、 通过观察小蚕的外形变化,使幼儿知道小蚕需要搬家。
2、 学会给小蚕搬家的方法。
|
活动五
|
猜猜这是什么?
|
1、 通过猜想,了解小蚕生长过程的现象,学会请教他人。
2、 通过活动,培养幼儿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|
活动六
|
小蚕是什么样子的?
|
1、 通过观察,了解小蚕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结构并用线条描绘出小蚕的形态。
2、 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和目的性
|
活动七
|
会变的蚕
|
1、 通过活动了解小蚕长大及结茧的过程。
2、 用语言、绘画等方式记录表达自己观察的过程。
3、 对喂养活动感兴趣,体验小蚕结茧的艰辛,萌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。
|
活动八
|
蚕蛹变成了什么?
|
1、 通过提问,进一步了解小蚕的结茧过程。
2、初步感知蚕蛾的外形,能大胆声音响亮地交流。
|
活动九
|
蚕妈妈生宝宝了
|
1、 知道蚕的妈妈是蚕蛾,通过细致观察,引起幼儿继续探究蚕秘密的兴趣。
2、 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和坚持性。
3、 学会讲述小蚕是怎样长大的过程,并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示。
|
四、活动实施
活动一:猜猜它们是谁?
活动目标:
1. 通过观察,了解蚁蚕的外形特征,并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。
2. 通过猜想,了解蚕的生活习性。
活动准备:
几盆蚁蚕
活动过程:
1. 老师出示几盆蚁蚕。
提问:(1)这是什么?
(2)针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讨论,蚂蚁、小蛇等小动物喜欢在什么地方?
(3)幼儿讨论,得出结论。
2.观察小蚕的外形特征。
它们长得像谁?在干什么?
老师总结:蚁蚕长得像蚂蚁,所以叫蚁蚕,蚁蚕还会爬。
3.蚁蚕喜欢吃什么呢?
(1)幼儿猜想。
(2)小蚕到底喜欢吃什么呢?今后我们一起喂养就知道了。
(反思:现在的幼儿接触的玩具多,交往的朋友少;熟悉电子宠物的多,接触小动物的少。在家里一般事情都是大人包办的,无形中束缚了孩子的双手,而当他们意外看到这些小蚕时,他们更是惊喜不已,对这些小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随着老师的提问:猜猜这是什么?他们很快讲出了自己的想法,如:蚕宝宝、蚂蚁、蚂蟥、毛毛虫、小蛇等。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帮助他们记录、归类,接着引导幼儿进行删选这到底是什么?如:蚂蟥喜欢在什么地方?毛毛虫喜欢在什么地方等,最后通过排除法肯定这些小动物是蚕宝宝。在活动中老师给予幼儿充分时间、空间进行思考、讨论,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,也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。)
活动二:喂养小蚕
活动目标:
1. 通过操作,在尝试中知道小蚕喜欢吃什么?
2. 采用观察、比较的方法,感知动物生长的条件,学会喂养的方法。
3. 通过喂养,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。
活动准备:
桑叶及其他树叶,小蚕,剪刀。记录单。
活动过程:
1. 出示猜想记录单。
上次小朋友讲出小蚕喜欢吃很多东西,那小蚕到底喜欢吃什么呢?
2. 喂养小蚕。
(1) 出示树的各种叶子及一些蔬菜,让幼儿说说它们是什么叶子。
(2) 分组喂养并记录。
(3) 小蚕喜欢吃什么呢?你是怎么知道的 ?
(4) 我们怎样喂养小蚕呢?幼儿进行讨论。
3.老师总结:小蚕喜欢吃桑叶,由于蚕儿个子小,在喂养时要把桑叶剪得细细的。小蚕很讲卫生,在饲养过程中小蚕要吃卫生干净的桑叶。
(反思:中班的时候我们已探究过喂养小鸡,幼儿对喂养小动物有一些知识和经验。在喂养时他们带来了小鸡喜欢吃的东西,小蚕似乎很不领情,第一次喂养就失败了。于是老师发调查表让幼儿回家查资料找答案,第二天幼儿带来了各种树叶及一些蔬菜,幼儿再次喂养。通过对比观察得知小蚕最喜欢吃桑叶,并且又有了喂养小鸡的经验,接下来不要老师交代,他们会主动按照值日生表轮流分双周、单周喂养小蚕。在喂养过程中,幼儿的责任心、观察力得到了增强,但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如:蚕儿小,桑叶大有时一张桑叶盖过去,已找不到小蚕了,这是时小朋友会有质疑:小蚕死了怎么办?、小蚕吃时会打架的、小蚕也会噎着的……随着问题的产生,也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幼儿通过讨论、分析都认为要把桑叶剪细了给它们吃,这样小蚕才吃得开心。从整个活动来看,幼儿不但知道了小动物的不同吃得东西也不同,而且还找到了喂养小蚕的方法,获得了喂养小蚕的知识。)
活动三:找桑叶
活动目标:
1. 通过活动,能说出桑叶的特征。
2. 教育幼儿注意卫生和安全。
活动准备:
剪刀。
活动过程:
1. 回忆经验。
小朋友,上一次在喂养过程中,我们知道蚕喜欢吃桑叶。那你们认识桑叶吗?
2. 认识桑叶。
(1) 出示桑叶,让幼儿观察。
提问:桑叶的形状、颜色是怎样的?
(2) 引导幼儿看看、摸摸,手摸上去有什么感觉?
3. 老师总结:
4. 带领幼儿寻找桑叶。
注意事项:教育幼儿在找桑叶时,注意卫生和安全,当心绊倒和被树枝弄伤。
5. 幼儿采桑叶回教室。
(反思:陶行知说过:“大自然、大社会是活教材”。本活动找桑叶就是要小朋友走出教室,走向自然,在活动中幼儿不但认识了桑叶,更是培养了他们做事的强烈责任心,我们知道,当他们主动去做某件事时所爆发的能量更是让我们始料不及。)
活动四:给小蚕搬家
活动目标:
1. 通过观察蚕的外形变化,使幼儿知道蚕需要搬家。
2. 学会给蚕搬家的方法。
活动准备:
设置活动区域。
活动过程:
1. 出示小蚕。
小朋友看,这些小蚕在我们的喂养下慢慢长大了,这个盘子放不下了,怎么办呢?
2.幼儿讨论想办法。
3.找蚕的新家
幼儿在活动区域中找到了桶、脸牛奶箱等。
老师问:哪一样东西最好呢?既干净又通风,幼儿最后选择了匾。
4.给蚕搬家。
小蚕的家找到了,我们怎样给它们搬家呢?
5.老师总结:
(反思:刚开始我们把小蚕放在小盘子里喂养的,慢慢地小蚕长大了,盘子里养不下了,怎么办呢?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后,他们想到了给小蚕换大的家,于是给小蚕搬家这个活动不知不觉就生成了。但小朋友在搬家的过程中也遇到的一些问题。如:如何保证小蚕的安全?如何给小蚕打扫卫生等。这些事情平时小朋友没有做过,当他们第一次涉及到后,根本没有击退他们的探究热情。在反复的操作过程中学会了怎样照料小蚕,从中也收获了成功和快乐,增进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。)
活动五:猜猜这是什么?
活动目标:
1. 通过猜想,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的现象,学会请教他人。
2. 通过活动,培养幼儿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活动准备:
记录单,笔
活动过程:
1. 引导幼儿观察在喂养时发现的问题。
小朋友看,许俊涛发现了一些小小的 、黄黄的东西,这是什么呢?
2. 幼儿猜想。
蚕的宝宝、茧、大便、骨头、丝、血、干的桑叶等
幼儿按猜想的结果分组结合,记录自己的猜想。
3. 老师提出问题,引导幼儿回家请教他人的帮助。
刚才小朋友猜想了 很多答案,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?这到底是什么呢?回家后我们可以请教爸爸妈妈,请他们来帮助你们好吗?
(反思:由于小蚕小,在1龄幼虫——2龄幼虫时,它们的蜕皮现象很不明显,当小蚕长到3龄幼虫时才发现一些小小的、黄黄的东西。当时小朋友发生了质疑,在小朋友的猜疑中生成了《猜猜这是什么》的活动,他们猜出了蚕宝宝、茧、大便、骨头、吐的丝、血、干的桑叶等。根据猜出的结果,我让他们自愿结合讲出其中的原因,再通过比较、查资料的办法否定了一些答案。在此活动中家长的参与更加激起幼儿探究的热情,当他们把查到的答案和同伴一起分享时,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又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,促进了幼儿学习知识主动性。)
活动六:小蚕是什么样子的?
活动目标:
1. 通过观察,了解蚕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结构,并用线条描绘出小蚕的形态。
2. 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和目的性。
活动准备:
每桌几条小蚕。笔和纸,猜想图。
活动过程:
1. 出示猜想图,让幼儿讲讲这是什么?
2. 引导幼儿观察小蚕。
提问:(1)小蚕脱皮以后,发现它们身上有什么变化?是怎样走路的?
(2)分组观察,找相同的地方。
3.老师小结:
4画小蚕。
5老师总结评价,并把幼儿的作业装订成册。
(反思:有了前面5个活动的铺垫,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养蚕的经验,同时也经历了小蚕慢慢长大的过程。刚开始小蚕小,外形特征不明显,到了5龄幼虫时,小朋友都能讲出小蚕是什么样子,有的幼儿边说边扮演小蚕吃桑叶的样子,而且还会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。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,幼儿在喂养小蚕的中的发现比我们预设的要多得多。)
活动七:会变的蚕
活动目标:
1.通过活动,了解蚕宝宝长大及结茧的过程。
2.用语言、绘画等方式记录表达自己观察的过程。
3.对喂养活动感兴趣,体验蚕宝宝结茧的艰辛,萌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。
活动准备:
1.蚕宝宝生长过程的 PPT。
2.熟蚕的照片和图片,录像,纸和笔。
3.蚕茧几个。
活动过程:
一.引导幼儿回忆经验。
提问:
最近,我们班来了许多小客人,它们是谁呢?那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?
二.出示图片:
这是小朋友画得蚕宝宝,它和你们讲得一样吗?
1.现在的蚕宝宝还吃桑叶吗?不吃桑叶的蚕宝宝叫什么名字?
2.蚕宝宝刚来时是什么样子?你们是怎样喂养的?
2.从蚁蚕到熟蚕它们是怎样长大的?请你们边看录象边商量,请一个小朋友来记录蚁蚕到熟蚕的生长过程,
三.幼儿分组画画。
四.蚕宝宝结茧。
1.这些蚕宝宝长大后会干什么?它们是怎样结茧的?是不是这样呢?
2.幼儿看录象。
提问:
蚕宝宝结茧要几天时间?当你看到蚕宝宝结茧这么辛苦,你们心里有什么想法?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学看,学了以后感觉怎样?
4.蚕宝宝吐了丝,接了茧,还会变吗?会变成什么?你们想知道吗?
六、出示茧。
1.茧里面有什么呢?它和吐丝前的熟蚕一样吗?什么地方不一样?
老师总结:蚕宝宝真了不起,它从小变成大,从大变成不一样的东西。那蚕蛹还会变吗?会变成什么?
七、幼儿猜想。
小朋友猜了很多,蚕蛹到底会变吗?会变成什么?
(反思:本次活动以了解蚕宝宝的生长及结茧为线索,引导幼儿从讲讲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——画蚁蚕到熟蚕的生长过程——蚕宝宝是如何结茧的,整个活动都是在看、说、画、学的过程中完成。通过录像的层层递进和自身的体验,幼儿不仅从中了解了蚕的生长及结茧过程,还体验到了蚕宝宝结茧的艰辛,同时在画的过程还培养了合作意识。
从组织形式来说,有自由猜想、分散活动和集体活动。从活动设计来说,本次活动先是回忆蚕宝宝的是什么样子的?、是怎样喂养的?、它们是如何长大的?这既是对前面的总结,又体现了活动过程的循序渐进,再通过逼真的录像观看了蚕宝宝结茧的过程,最后提问蚕蛹会变吗?让幼儿从猜想到验证,从观察到对比迁移幼儿的经验,从而使幼儿解开了大自然秘密,这既满足了幼儿的童心和需求,有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。
从实践效果来说,本次活动,幼儿始终处于宽松自由的氛围中,幼儿活动积极,情绪高涨,活动目标较好的完成了,幼儿的记录能力、合作意识、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。)
活动八:蚕蛹变成了什么?
活动目标:
1、通过提问,进一步了解小蚕的结茧过程。
2、初步感知蚕蛾的外形特征,能大胆声音响亮地交流。
活动准备:
茧、总记录表、记录单。
活动过程:
1、 观看录像,回忆经验。
(1) 小蚕不吃桑叶了,它们要干什么?结茧需要几天时间?小蚕变成了什么?
(2) 蚕蛹还会变吗?变成了什么?
2、 幼儿猜想并记录。
3、 出示幼儿记录单,老师归类总结。
4、 老师出示蚕蛾及有洞的蚕茧。
提问:这是什么?它是什么样子的?
5、 幼儿观察蚕蛾并大胆讲述。
蚕蛾是什么样子的?它们有什么不同?
6、观察总记录表。
蚕蛹在茧里生活了几天?
6、 老师总结。
活动九:蚕妈妈生宝宝了
活动目标:
1、知道蚕的妈妈是蚕蛾,通过细致观察,引起幼儿继续探究蚕秘密的兴趣。
2、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和坚持性。
3、学会讲述小蚕是怎样长大的过程,并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示。
活动准备:
蚕蛾、笔、纸。
活动过程:
1、 引导幼儿观察蚕蛾的主要特征。
(1) 你们从什么地方看出蚕蛾的不同?雄蛾和雌蛾在干什么?
(2) 它们交了朋友后做什么呢?
2、 观察雌蛾生宝宝。
提问:(1)雌蛾生的宝宝是谁?生完宝宝后蚕妈妈、蚕爸爸怎样了?
(2)今后谁来做蚕宝宝的爸爸妈妈呢?
3、老师总结。
4、引导幼儿回忆喂养小蚕的过程,讲讲小蚕是怎样长大的?
5、幼儿绘画小蚕的生长过程。
(反思:幼儿在饲养小蚕的主题活动中,这些可爱的小蚕生动、直观地再现了它们的整个生长过程,让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小蚕如何吃桑叶、怎样蜕皮及其吐丝的情形,将图片上原本理性化的知识变成感性化了。当像蝴蝶一样的蚕蛾破茧而出时,孩子们欢呼雀跃:我猜对啦!我猜对啦!蚕蛾破茧而出后,又在小朋友面前精彩上演了交尾、产卵的一幕。小朋友完全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,纷纷叫起来:我们的小蚕生宝宝喽!我们的小蚕生宝宝喽!他们在高兴的同时,又为蚕妈妈生完宝宝后死去感到伤心和难过。这样的研究活动,幼儿学到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情感的升华,拉近了他们与小蚕的距离,他们关心小蚕、关爱生命的情感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增强。)
活动分析:
1、创设环境,建立探究平台。
《纲要》指出,引导幼儿主动感知生命,亲近自然,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。热爱生命,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。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,我们喜得一些蚁蚕,这是良好的农村资源,于是我就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,创设饲养小蚕的区域,带领幼儿一起走近自然,走进蚕的世界,共同去触摸、探索、发现蚕的秘密,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过程。本主题的开展除了可以让幼儿了解蚕的有关知识,激发幼儿探索的好奇心,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激发和培养。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,做事以自我为中心,习惯接受他人的关爱而不会付出。我们创设这样的环境,让这些孩子通过饲养小蚕,初步培养他们爱的情感,使他们学会付出并给他们付出的机会。
2、组织活动,增强幼儿的自主性。
在主题《会变的小蚕》中,从问题“猜猜它们是谁”开始,前前后后开展了九次活动,小朋友们都经历了猜想、讨论、饲养和验证,每个活动前后相互关联,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知识、经验、能力的准备,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继续与深入。在探究系列活动中,给予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,并根据每个活动的需要,有的采用集体教学,有的采用分组探究。在活动的展开中,每次活动我们都把幼儿推在前面,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,不管获得的结果是什么,他们都去认真探究了,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增强,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发展。
3、教师指导,幼儿充满自信。
《纲要》中指出,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是幼儿的支持者、合作者、引导者。由此可见,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。在主题活动一、活动五中,对于幼儿的猜想、讨论、记录、验证,我们都表示支持并给予他们极大的帮助。在活动二、活动三、活动四中,由于幼儿的年龄小,生活经验及动手能力差,我们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,教会幼儿喂养的正确方法。在活动六、活动七、活动八、活动九中,随着小蚕的变化,我们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,引导幼儿体验小蚕结茧的艰辛,蚕蛹破茧的惊喜,蚕蛾交尾产卵的神奇,蚕蛾产卵后死去的伤心,从而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奇妙。在饲养小蚕的过程中,从开始看见蚕不认识,不了解到活动结束时对蚕的生长过程、各阶段的外形特征,生活习性等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,幼儿不但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验,更体验了成功的快乐。
4、 家长参与,家园有效互动。
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,家长是幼儿教育中宝贵资源。它不仅体现在与教师合作做好自己孩子的教育,还体现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工作,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探究小蚕的活动中,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,如:茧架用什么搭,为什么有的小蚕会死去?为什么有彩色的蚕茧等。在班中有些幼儿的爷爷、奶奶小时候养过蚕,有养蚕的经验,我们就请他们来做讲座。这样家园有效互动,满足了幼儿的求知需要,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,为我们的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,更促进了家园和谐发展。